很多父母受不了孩子哭,孩子一哭,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覺得孩子很煩,一種覺得無助心疼,就會立刻想要把孩子哄好,其實對于孩子的情緒管理,不能像關水龍頭一樣,而是要允許孩子有哭的權利。
安媽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說:
安媽你好,非常抱歉打擾你,但是,這個問題實在不吐不快,我生完孩子之后,婆婆就來一起照顧孩子了,本來覺得這是件好事,可是每次孩子哭婆婆就很不高興,說孩子是要“哭死她”,說孩子哭得很不吉利,一哭就是要咒她怎樣怎樣,所以孩子一哭,婆婆就生氣的摔盤子摔碗的,還把孩子扔回給我,嘴里也是罵罵咧咧。這件事對我和孩子以及我和老公的關系都影響蠻大的。不知道安媽能不能幫幫我。
——內心愁苦的粉絲L
看完這封留言,安媽首先是震驚了,孩子哭原本就是一件特別正常的事情,卻被冠上了這樣的代名詞,真的是完全無法理解。當然這并不是個例,就算不像這位婆婆一樣偏激,但確實很多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想立刻馬上給孩子嘴上裝一個“滅火器”,口頭禪就是“不準哭”!
其實我們都進入了誤區,孩子哭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做的并不是“滅火“,而是給孩子機會哭出來,因為這是孩子在釋放情緒,他雖然是個孩子,也有釋放自己情緒的權利??!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太專治,如果一個勁的滅火,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覺得自己的父母不愛自己,甚至因為堵塞了他舒緩的機會而聚集成了一個更大的波流,導致孩子性格變化,之前咱們的《育兒大師》也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家長把喜歡大哭大鬧發脾氣和無法管理自己情緒的孩子帶來向專家求助,引發觀眾種種共鳴,生活中這樣的情形還是很常見的。
我們讓孩子去經歷情緒的宣泄,這樣才會更好讓他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因為哭正是情緒的一種。大人況且有想要落淚的時刻,更何況孩子呢?孩子也需要釋放,也需要有機會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梳理和認知。
這也就是我們說的“共情“,什么時候共情?就是此刻!我們跟孩子共情,陪伴孩子度過情緒的低谷,才能讓孩子們學會跟情緒握手言和,這才是我們說的“情緒管理”。
所以,當孩子難過的時候,當孩子大哭的時候,我們大可以跟孩子說,別怕,寶寶,哭吧,沒事,有爸爸媽媽在,如果是我,可能也會哭的,沒關系,哭并不丟臉!然后給寶寶一個大大的擁抱。
幾分鐘而已,你就會發現,寶寶竟然學會了安靜下來,因為孩子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愛和理解,覺得有安全感,這樣才是高情商父母應該做的,也只有這樣,孩子的情緒才能得到更好的管理,孩子的情商也會更高。
我們作為家長應該知道:孩子哭,不是不乖,更不是“不吉利”,而是他/她需要你了!
「完達山營養俱樂部」
